宣廷新,上海置道液壓控制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校友會理事長。1987-1991年本科就讀于我校熱力渦輪機專業。歷任上海新華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液壓部項目經理、經理,新華電站液壓系統有限公司董事和新華工程服務公司董事等職。2005年,創辦上海置道液壓控制技術有限公司。作為國內電力液壓行業的領軍企業,公司是該行業的隱形冠軍,公司近年產值均超億元,是當地科技實體企業的優質贏利納稅典型代表,部分產品實現民族企業在這一行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突破,行業技術水平世界領先。多次帶動他人一起為母校渦輪學子獎學金捐款,2017年再為母校捐贈10萬元,設立上海置道液壓渦輪學子創新專項獎學金,以鼓勵科技創新,同時在四川家鄉什邡市倡導成立鄰里鄉村互助會并帶頭積極捐款。
“我敢在世界舞臺上打擂!”第一堂畫法幾何課上,宣廷新就被任課老師大師級的學術自信與氣度所折服,那堂課、那句話像一聲驚雷,把初入校園的宣廷新從教室的方寸間一把拉到更廣遠的世界里。從延安而來的著名教育家屈老院長、師從數學家蘇步青的勞老師、偶爾能在校園遇見的錢令希院士、侯毓汾先生……無論是否上過他們的課,宣廷新都能清楚地感知到大師就在身邊。像他們一樣,做對社會有益的人,是宣廷新在大工讀書期間想過最多的事。
扛旗
1991年,宣廷新畢業的那一年,我國改革開放進入快速發展期,全國各地工業建設急需電力供應,畢業于大工渦輪機專業的宣廷新成為炙手可熱的人才,于是他回到家鄉,來到央企東方汽輪機廠。
從實習生做起,宣廷新像許多大工人一樣,踏實認真。每天提前到單位打卡,辦公室里的一桌一椅他比任何人都要熟悉。別人工作一個小時,他就工作兩小時,交辦的任務總是提前完成,廠里的人都喜歡這個努力上進的年輕人。時任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何木云親自叮囑,“小宣是一定要好好培養的。”為了盡快打破國外產品壟斷,一次電廠調試,他把尚未達標的國產液壓閥拆了又裝,裝了再拆,三天三夜吃住不離工位,終于成功破解技術難題。從技術助理到工程師,一切順遂的原因宣廷新自己最清楚不過了。很快,他就被工廠列為“跨世紀培養人才”,還被送至四川大學出國培訓中心脫產半年進修商務英語,廠里對優秀的他極為認可。
感恩培養的宣廷新用實際工作表達謝意,在東汽工作了近七年。但同時他也慢慢認識到,國企的環境并不適合自己,果斷放棄可能成為東汽最年輕干部的機會,勇敢轉身。
作為上海市引進人才,宣廷新入職上海新華控制工程有限公司,當年全家戶口遷入上海,在這里宣廷新續寫優秀。一年時間,便從工程師升任經理助理,走上了管理崗位。隨后的幾年間又歷任液壓部項目經理、經理、新華電站液壓系統有限公司董事和新華工程服務公司董事等職。
細數那些年走過的路,回憶頃刻間爬上心頭。宣廷新想起自己曾經接手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汽輪機電液控制系統改造項目,一般需要60天才能完成的項目,客戶由于不太信任國產設備故意提出要求停機15天就交付投運。以前改造控制系統需要先讓機組設備停下來再檢修、改造,但此次時間有限,這一次宣廷新打破原有思路,分兩步走,在不停機的情況下先組裝相關改造設備,將大部分工作完成,待機組停機后直接安裝剩余設備,大大節省工程時間。他還記得那時自己發燒近40度滿臉汗仍堅持工作的情形,還要用微笑迎接客戶,如此對待事業的態度一次次感動著別人。由于那個年代缺電,為節省停機時間這種項目改造方法被廣泛推廣,許多電廠競相效仿。
進入千年新世紀,上海新華控制工程有限公司已成長為當時國內自動化控制的龍頭企業,遠遠領先其競爭對手,也因此吸引了國際巨頭——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注意。2005年5月,通用電氣公司全資收購上海新華控制工程公司。“這么好的一家民營企業被外企收購,我們是一百個不愿意,當時我們都流淚了。”公司被收購后,宣廷新成為第一個辭職的人,“我不愿為外資打工。”
創業,另起門戶,宣廷新很快做了決定。“‘新華這面民族自動化控制的旗幟倒下了,希望我們能扛起民族工業的另一面小小旗幟。’這是我當年的原話。”宣廷新感慨地回憶著。
剛剛創立上海置道液壓控制技術有限公司,宣廷新就立下企業宗旨:為員工創造價值,為顧客創造價值,為民族創造價值。由于行業原因雖然公司規模不大,但扛起民族工業旗幟的理想一直深埋在企業的文化血性中。
情義
離開新華出走創業,還有兩個伙伴跟隨宣廷新一起打拼。宣廷新做出承諾,如果跟他一起創業,創業期間待遇絕不低于原來,每人入股10%。三年之后如果成功,大家同步發展,如果失敗,他會親自為大家找工作,資金損失他一人承擔,入股資金一分不少退還大家。“成果大家共享,風險我一人承擔。”
為人、從商,宣廷新總是情義當頭。
2008年汶川大地震,出身四川德陽的他,在照顧家庭親人的同時,積極為原工作單位東汽和鄉親捐款捐藥。近年來,宣廷新聯絡兒時的伙伴并積極捐款,在家鄉創辦“鄰里鄉親互助會”并出任總顧問,致力于家鄉美麗鄉村的建設,得到了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成為德陽市“鄉賢返鄉,建設家鄉”的試點典范。這又是一個情義當頭。
多年來,仁義磊落的個性讓宣廷新從不缺少好人緣。創業之初啟動資金不夠,不少原來的供應商朋友主動為他墊資近千萬,宣廷新沒有向銀行貸款一分錢,就輕裝上陣開始了新的事業。
“講誠信”是宣廷新身上的又一塊金字招牌。創業至今十五年,宣廷新從不欠供應商一分錢,賬款向來按時按合同結清。
業務精、有情義、講誠信的宣廷新已然成為公司最大的品牌。有一次,公司的員工拜訪客戶,苦等兩個小時對方仍不肯見面。這時員工靈機一動,給對方領導發了一條短信,說明自己是宣總派來拜訪的,對方立即打電話歡迎他進門。
“要說打拼了這么多年的成就感,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行業里被尊重。”
從最初的三個人到如今的百余人,宣廷新用人格魅力吸引了人才,贏得了客戶,也完成了創業之初的一部分目標。創業的第三年,上海置道液壓就以質優、性價比高的優勢贏得了國內絕對市場。去年,與跨國公司日本三菱公司簽下訂單,成為三菱公司在國內動力液壓采購給予中國民營企業的第一單,他也終于開始實現“賺外國人錢”的愿望。目前,公司在發展上海總部的基礎上,還建立了四川、新疆兩個廠區。他也驕傲地見證了民族企業在這一行業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見證了國內發電設備領域與歐美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水平線上甚至更優。未來,立志扛起民族工業一枚小小旗幟的宣廷新,還將帶領公司在進口產品國產化替代方面繼續發力。
開花結果
為國,他扛起民族主義的旗幟,自立門戶;為商,他以情義結交朋友,成就彼此;為校,他不忘濱海青春,團結一方校友,做母校與校友間堅實的紐帶。
2012年,公司早已走上正軌的宣廷新找到杭汽輪總經理、師兄葉鐘出來敘舊,兩人從讀書時的嬉鬧聊到如今工作中的酸甜,同在渦輪機行業打拼的兩個人都有一個共識:應該為同根同源的渦輪機行業校友提供一個彼此交流的機會。在二人的組織動員下,大工渦輪高端論壇就此成立,那一年作為東道主,宣廷新在上海招待了全國各地的大工渦輪行業校友。那是他第一次感受與兄弟姐妹們一起成長的樂趣。
三年前,上海校友會理事會換屆,無論為人還是做事,宣廷新都成為理事長的最佳人選,學校三顧茅廬請他出任。開始,愛旅游、自由慣了的宣廷新有些猶豫,但慢慢,他想起凌水河畔的青春歲月,想起母校對自己的培養,覺得理應為母校做些什么,于是應了下來,三年來初心未改。
無論是每年年會上校友們許久未見的擁抱,還是挪出時間特意飛往母校慶生,校友們因共同的身份相聚,因校園里的一草一木動情。出任理事長的三年里,宣廷新明顯感受到被校友愛包圍著的幸福。
疫情期間,從香港返回后宣廷新接受了14天的隔離,這段時間他也感動頗多。每天都有校友問候他吃得好不好,心情好不好。隔離解除后的一個禮拜,朋友們和校友們每天輪流為他“接風”,這些關心都成為一種養分伴他前行。
歡聚過后,宣廷新還有更多思考。除了愉悅心情,他希望校友們的相聚能給彼此帶來更多的發展。搭建平臺,凝聚校友力量,集中校友優勢資源,碰撞思維,互助合作,為校友們的事業爭取更大的發展。“我希望來到上海的校友們都能感受到母校就在身邊,也希望大家能在一起攜手合作。不僅要在一起開開心心地‘開花’,也要實實在在地‘結果’才好。”
在宣廷新的支持推動下,去年10月17日,“大工長三角經濟三十人論壇”正式成立,論壇將以更大的影響幫助校友共謀發展、創造價值,未來有望形成區域乃至全國性的大工校友經濟影響力,校友們也能以更大的力量為母校的發展和學生培養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十三年前,家住四川的宣廷新在海的吸引下來到了大工。從此,南海頭的海濱浴場多了一個在浪里搏擊的年輕人。海水起起伏伏,星月爬上天邊,宣廷新抖一抖鞋子里的沙,揚起赤子的臉,向凌工路2號走去。
本文寫于2021年6月
編者按:本文信息(包括文字和圖片)為平臺原創,版權歸大連理工大學校友工作處所有,任何個人或組織使用本文信息請與我方取得聯系授權,違者必究。聯系方式:大連理工大學校友工作處 宋云波(0411-8470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