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在今年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科創人才的關切,讓全國政協委員、大連理工大學校長助理陸安慧備受鼓舞和激勵,“東北地區作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一極,實施創新驅動,人才是關鍵。”陸安慧不僅本人是國家級領軍人才,作為高校教師,更是須臾不忘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以科學研究為己任,以人才培養為目標,全身心投入到培育人才、幫扶人才的教育工作中。
攻堅克難 矢志科研報國攀高峰
陸安慧長期致力于能源化工領域科研攻關,曾于2001年赴德國馬普學會煤炭化學研究所做博士后、洪堡學者。在這里,憑著“每天比別人多一點”的努力,他的研究成果很快得到同行的認可,2005年被提拔為獨立課題組組長,成為該研究所成立以來首次擔任該職位的中國人。在德國8年,陸安慧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順風順水。“但我始終銘記: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應該有祖國。”2009年,帶著對祖國、對家鄉的眷戀,陸安慧毅然告別海外生活,受聘來到大連理工大學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創新,要想在激烈的科研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道路。”陸安慧立足于國際形勢和學科前沿,以解決關鍵“卡脖子”問題為目標,帶領團隊研發低碳資源轉化制大宗基礎化學品和高值精細化學品。在丙烷脫氫制丙烯、乙醇制高碳醇和芳香醇、超純電子氣體方面開拓創新,努力突破前沿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難題,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沒有現成的實驗裝置,我就帶領團隊成員一起搭建;沒有條件,我們就一起創造條件。”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陸安慧依然歷歷在目。“科技創新之路雖然艱難,但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樸素的愛國情感,激勵著陸安慧克服重重困難鉚足了勁前行。
興趣導向 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陸安慧始終牢記身上的責任和使命,帶領團隊瞄準學科前沿,結合國家戰略需求開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研工作,在科研創新的同時注重人才培養。“研究生可以先在入學時進行半學期不同方向的學習,再根據研究興趣選擇不同專業小組開展實驗。”在研究生培養方面,陸安慧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采取興趣導向課題設置。鼓勵研究生在入學時進行半學期不同方向的學習體驗,根據研究興趣,選擇不同的專業小組開展實驗。基于這種機制,學生在碩士階段就可以做出創新性的工作。團隊研究生劉占凱通過等離子體調變氮化硼表面局域環境的新方法,制備了富含氮缺陷位,可高效催化丙烷氧化脫氫制丙烯的氮化硼;針對氣體分離過程中超微孔造成氣體分子擴散受限的問題,碩士生原亞飛創制了具有多尺度大小孔串聯型介孔炭質吸附劑,實現了丙烯丙烷高效分離,學生們的創新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為相關技術應用奠定重要基礎。
全面發展 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
做學生成長成才路上的"大先生"和"引路人",陸安慧十分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他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一流人才。“思政育人,快樂研途”,他提倡積極融洽的團隊氛圍,于是在每周專題科研討論會上,都能看到團隊高年級研究生分享文獻與實驗經驗,以幫助低年級同學更好成長,“傳、幫、帶”精神形成了團結向上的科研氛圍。他要求團隊定期組織讀書活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和意識。他為團隊設立月度科研獎勵機制,鼓勵學生長效創新。此外,團隊給每位研究生提供了廣闊的學術交流平臺,安排學生參加相關領域有影響力的學術會議,多名研究生獲得“優秀口頭報告”或“優秀學術墻報”稱號。陸安慧帶領團隊積極承辦高水平學術會議,拓展學生眼界。為拓寬國際化視野,團隊一直保持與德國、美國同行高水平團隊的學術交流,博士生可以前往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進行交流學習。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培養的學生多數都獲得了國家、學校、企業獎學金或者榮譽稱號。畢業的研究生也先后進入高校、科研院所、中石油等知名企業,工作能力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好評。迄今,陸安慧已經培養了100名碩士、博士,他們正在各自的崗位上書寫青春的華章。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在京參加全國兩會后,陸安慧更感到使命在肩。他表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根本任務,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責無旁貸。“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和高校教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彰顯界別特色,強化責任擔當,聚焦社會關切,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夯實基礎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遼寧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